[字体大小: ] [打印] [关闭窗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冈新风
佛文化——天人合一的禅唱
时间:2016-04-06 15:42:00  来源:佛冈新闻信息中心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佛者,不可说。只能净手净耳净心,匍匐到地,听佛音如谣,开启生的无涯,心的无际。千年风雨,只在佛的拈花一笑间。观音山,山势岿巍,观音卧佛天造而成,成了佛冈旅游名片。绵延数里,枕落百米飞瀑流泉,乳峰高耸,却让观者杂念皆除,凡心静泊。山水入眼,合着王山寺袅袅飘起的烟火,渺渺不断的梵音,消除了地域信仰的界限,在同一天空下,放飞心灵,共参禅缘。

  观音山,妙相圣灵的仙境

   “一片慈悲状,何年幻化身?由来山毓慧,便觉石通神。莲座晴云拥,苔衣古黛皴。杨枝曾在否?洒处物皆春。”清代诗人黄澄溪这首《观音石》,描绘的是观音山顶的“坐莲观音”。《佛冈厅志》所述:“观音石在大翠鬟(观音山主峰之一),左望之如大士合掌端坐。座下石亦层叠如莲花,皆天然逼肖,山以此得名焉”。

 

 

 

   遗憾的是,现在这处“坐莲观音”已无人有缘。是掩藏在群山密林的某处,还是早已修成正道,羽化离去?应了诗人宋继潼那句:“石像天然妙,观音久擅名。化顽空色相,历劫了凡情”。

  “坐莲观音”无缘寻访,但观音山摩崖石刻,却穿越千年历史,向世人昭示观音山佛的渊源。

  据史料记载,自宋到清年间,观音山周围的佛家寺庙多达24家,引无数信徒接踵而至。《佛冈厅志》所录:“宋熙宁二年(1069)高僧明海于吉河乡(现在的石角镇)始建招兴寺,元代毁于战火,明洪武五年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归飞来寺”。据此推测,麦、沈两姓进吉河(潖江)洞,拜谒那时早已废弃的佛寺里的和尚,得佛指点结庐而成佛冈村,那寺就是招兴寺。

   永佛寺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该寺坐北向南,面阔10米,进深16米,高3.5米。该寺由几块巨石天然形成,又称雁岩石寺或雁岩石室。寺上下一层半,里面有一神龛,石壁上有摩崖石刻“永佛寺”三个字。这座天然石寺位于海拔1219米高的观音山山腰。《佛冈厅志》记载:“雁岩石室,观音山之左股也,有岩,旁列巨石,上一大石作盖,内容百人。正壁刻‘永佛寺’三字。当门一石床,尚在门外。旧有僧田,今生茅棘矣”。可见当时有高僧在此修行,早做耕林,晚诵佛谒。更多有文人墨客觅此古迹,以诗赋颂之。清人龚寿龄在他的《雁岩石室赋》中写道:“惟雁岩之擅胜兮,譬鹫岭之摩空。林泉深邃兮,气象郁葱。奇则天开地辟兮,秀亦水曲峰崇。架片石兮,俨若云根月窟。成一室兮,巍然佛界梵宫……岩畔三尊梵像,何代涅槃……”。

  据《佛冈厅志》记载:“佛冈左文笔而右榜山,面羊角而枕观音”。这里“枕观音”所指的是观音山三座山峰组成一尊天然仰卧佛像。观音山主峰阿婆髻海拔1219米,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很难总览全貌。自2007年建成王山寺风景区,只要登上万人拜佛台,就可以瞻仰佛颜。从东到西依次为发髻、前额、鼻子、嘴唇、下巴、脖子、胸部……。胸脯高耸,安祥静卧,据此判断为女性佛像。民间传说,坐落在佛冈西北部的观音山,和东北部的独凰山,原是一对恩爱的凤凰。后凤嬉戏中因用力过重,以翅拍打凰,激怒了凰,从此劳燕分飞,东西对峙。凰因被凤翅击,所以变矮,但依然雄劲挺拔,不失阳刚之气。天地万物皆讲阴阳和谐,因缘结果皆有出处。

 

 

  观音山东侧的龙潭瀑布是广东为数不多的大瀑布,单级落差高达80余米,瀑布宽幅达100余米,时见流泉飞瀑,水雾蒸腾,蔚为壮观。东边就是凰的所在,这从历史深处飞奔而来,狂泻而下的,可是凤柔软内心无法言说的深情?那满山的翠竹密林,又有几世轮回守侯的故事?

  佛禅化境,妙不可言。且由它在莽莽林峰之中“幻化观音色相圆,崚嶒石骨傲云烟”。(佛冈县文广新局)

 

责任编辑:雨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