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县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以扭转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是佛冈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近年来,佛冈县立足资源禀赋,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打造美丽乡村风貌带,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以扭转,“卫生变好了、乡村变美了”成为人们深刻感受。
美化环境
开展专项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德叔,您门前这间泥砖房墙体都开裂了,拆除的话,一方面你家的视野开阔了,另一方面您把地围起来种点青菜,菜钱都省不少,最重要的是消除了安全隐患。”
“凤婶,这些杂物搬回杂物房里,您孙儿学步磕碰都会少些,更安全。”
在全县推进专项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背景下,龙山镇鹤田村党员干部带头劝导村民拆除清理自家危旧泥砖房、清理村道杂物、蓄养家禽,对于个别不愿意配合整治的群众,该村“两委”干部站在群众立场耐心劝说、引导,提高村民对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配合度。
龙山镇将人居环境整治各项义务、责任写入村规民约,强化硬约束,并以志愿保洁等活动为载体,辅以软激励,促进村民环境卫生习惯养成,进而提升乡村“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硬支撑”。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龙山镇的变化是佛冈县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缩影。
今年以来,佛冈县财政先后投入约1600万元,多次开展专项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党员干部带头,多方参与清理村内水塘沟渠、整治乱搭乱接“三线”,充分利用村头巷尾的荒地、废墟、边角地和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见缝插绿种植蔬菜、瓜果、花草等,因地制宜新增建设“四小园”。
近日,许久没回过农村的邓女士对农村厕所的印象大为改观。在她的印象中,农村没有公厕,即便有,卫生环境也堪忧。内急实在忍不住了,邓女士鼓起勇气推开达清寮自然村公厕大门,发现厕所里没有异味,抽水蹲便器、洗手盆等基本设施齐备,农村公厕与城市公厕没有差别,她很惊喜。
近年来,佛冈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小环境折射大文明。近年来,佛冈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农村厕所摸排整改“回头看”行动。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
据佛冈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佛冈县累计785条自然村已全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村道道路硬底化、集中供水,建成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和建立垃圾收集点,完成人畜分离、家畜集中圈养,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
建管并重
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机制
为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建设美丽乡村,佛冈探索完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主导作用,坚持建管并重,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日常管理落实到位。
全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被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工作,每月督查。县委定期或不定期加强对各镇、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督导,督导内容涵盖农村人居环境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完善农村厕所管护、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道路修护、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维护等。
同时,全县建立完善村庄人居环境奖惩考核机制,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考核排名靠后的镇将被问责,机制保障强有力促进工作落实。
据介绍,水头镇村级环卫一体化项目配备了专业保洁人员69人,配置电动快速保洁车、扫地车等机械设备,负责全镇10条行政村共计127个自然村的卫生保洁工作,包括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公厕管理、污水设施管护、水域保洁等内容。项目的开展将完善健全长效保洁机制,逐步建立村级环境卫生和生活垃圾处理新体系,实现村级环卫全覆盖,以农村人居环境长效改善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此外,佛冈鼓励各镇因地制宜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以积分管理和量化考核,激发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设生态宜居美好农村环境。
自5月开始,水头镇西田村在南亩自然村创新践行“3+3”制度,集中群众力量打造美丽“小院落”,引领提升村居“大环境”。“3+3”制度即发挥“党员模范+小组长监督+群众参与”协同作用,结合“考核评选+公开公示+礼品名誉双奖励”的方式。
结束第一季度评选公示的南亩自然村,已经逐步将美丽乡村新画卷变作实景,房前屋后保持整洁、家禽圈养做到位、杂物堆积没有了……一改以往的脏乱差,村民对于执行新模式后改变称赞不已。“3+3”模式引导着群众“自觉干”“比着改”“争着做”,激活了基层自治“一池春水”。
责任编辑:黄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