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 [打印] [关闭窗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石角镇德星巷:城中巷蝶变“城中景”
时间:2024-03-22 10:28:00  来源:
  提起城中巷,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是“脏乱差”。但在佛冈县石角镇振兴社区德星巷,所见之景却刷新了人们对城中巷的印象:巷道干净整洁,精致的公园与民居相得益彰……

  城中巷美丽蝶变的背后,是佛冈县通过“文明实践+基层治理”,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常态化推进文明社区建设,助力打造基层治理“新动能”。佛冈县石角镇振兴社区德星巷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社区党支部牵头,充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创新探索“一长四员”+“楼长制”基层治理新模式,由居民主导、干部配合,组建起志愿者、社区能人两支高质量社区服务队伍,推行网格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构筑精神阵地,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这个昔日的城中巷蝶变为和谐善美、环境优雅的文明和谐社区。

  “小创建”推动“大优化”

  德星巷居民点是石角镇振兴社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开放式居民点,没有围墙阻隔外界形成小区,也没有物业管理,与城中村无异。2015年以前,车辆停放杂乱无章,道路上随处可见坑洼、污水横流,建材杂物随意堆放在巷道上,未铺上水泥的巷道被开发成菜园……

  “能为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了让大家舒服,这点苦不怕的。”德星巷居民理事会理事长朱永花表示。2015年3月,在推进城市社区治理改革工作中,德星巷率先成为石角镇城市社区改革试点,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德星巷第一届居民理事会成立,选举产生5名理事会成员,朱永花担任德星巷居民理事会理事长。朱永花是石角镇政府的一名退休干部,今年73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花姑”。

  “10个巷、13栋楼、37条楼梯,414户,1428人……”说起德星巷蜕变的点滴,花姑如数家珍。每天上午,朱永花都会准时来到居民办事点,开始一天的工作。

 

 

  佛冈石角镇振兴社区德星巷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和活动

 

  德星巷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薄弱、环境品质不高,同时存在治安隐患和安全问题。社区里414户1428名居民来自佛冈各镇,邻里间的风俗习惯、社会认知、教育程度等存在较大差异,给当地的基层治理增加了难度。

  对此,德星巷通过文明社区创建,德星巷打造了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舒适、邻里关系和谐的“文明家园”,让居民在文明创建中收获了更多幸福感。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德星巷协调多方资源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推动路面“白改黑”,实施人行道改造提升和全面改造地下管网工程,解决了道路老化、坑洼、开裂、破损以及污水外溢等问题,居民门口的“幸福路”越走越舒心。

  针对社区停车位紧张、乱停乱放问题,立足社区实际,结合居民需求,在社区合适的地方划了停车位,汽车、电动车、自行车“归位”,给社区居民创造便捷畅通交通,营造了和谐有序的生活空间。

  德星巷不断完善生活服务设施的同时,还添置了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分类垃圾箱等,社区环境焕然一新,为居民创造了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实实在在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设置了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集中展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剪影,构成一道别样的人文景观,日常吸引不少社区居民驻足观看,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文明力量。

  德星巷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引领,组建了一支20人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对辖区杂草、淤泥、垃圾等进行集中清理,共同美化片区环境卫生,以实际行动向群众宣传爱护环境卫生的意义。通过市民公约,积极动员全体居民参与“美丽德星”建设,坚持每月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德星巷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探索网格化+“双楼栋长制”

  “双楼栋长制”是德星巷的另一特色。每栋楼选出1名专职楼栋长和1名兼职楼栋长,义务负责本楼栋人口信息采集、安全防范宣传以及矛盾纠纷排查,解决居民困难和问题,化解居民矛盾、开展政策法规的宣传、改善环境卫生等。

  石角镇把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精细到网格。德星巷除了有专职网格员,还让楼长兼任信息员,围绕防控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排除安全隐患三大工作中心,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特殊诉求、特殊节点,开展走访入户,掌握社情民意。德星巷多方协同凝聚“全员在格”,变“单兵作战”为“联合共赢”,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区有处道路台阶不明显,经常有人摔倒。以往,因为没有物管负责,居民诉求无处反映,问题无人解决,容易积下怨气。”朱永花介绍,理事会收集到问题后,马上就给台阶涂上油漆,增添明显标识,提醒路过的行人。

  “对于评为优秀的楼栋和家庭,我们敲锣打鼓送上红旗,让他们拥有荣誉感。”花姑介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德星巷蔚然成风。居住环境变得更整洁的同时,理事会还开展“红旗楼栋”创先争优评比活动,以楼栋为单位,根据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好人好事等情况进行评选,通过积分奖励、流动红旗等激励机制凝聚人心。

  不像新小区有花园、小广场,德星巷的居民没有固定的户外休闲场所,只能自己搬小凳子、桌子坐在人行道或绿化带上,聚在一起聊天。居民冯婆婆向理事会提了建议,“能不能给我们安装椅子?”

  这个建议一呼百应,理事会很快向社区提出申请。看到德星巷新增了好几张石凳,居民感到很满意。花姑扶着老人走进德星巷邻里中心,“他们很有心的!”冯婆婆对理事会赞赏有加。

  在理事会的协调推动下,德星巷已成功办结群众反映的路灯缺失、充电难等一批民生问题。逢年过节,理事会还会上门看望老人和慰问困难群体,平日里也很关心居民。

  前段时间,德星巷一个四口之家失去了父亲,大儿子刚考上大学,小儿子上初中,母亲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得知此事后,花姑和理事会成员上门慰问。远亲不如近邻,理事会的关心关怀让这家人十分感动。

  为什么“服”花姑,信任理事会?在邻里们看来,正是一件件家门口的小小烦心事得到积极解决,原本互不认识的城市邻居愿意关心自己的冷暖,信任理事会,也佩服理事会成员。理事会的威望随着居民的认可日渐累积下来,花姑说话更有号召力,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在其乐融融中形成。

  激发社区“能人效应”

  德星巷邻里中心总是热热闹闹的。白天,退休在家的老人喜欢来这里聊天、下棋;放学后,孩子们背着书包,跑来这里做作业、看书;遇上了假日社区搞活动,这里更是笑声不断。

  德星巷居民理事会原先的办公场所空间较小,功能单一。现在“增容扩体”后的德星巷邻里中心功能全面升级,不但拥有爱心驿站,还有理论宣讲室、群众接待区、红色图书角、幼儿活动区,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通过“增容扩体”强化阵地,把群众的呼声变成了现实,让“小阵地”服务“大民生”。邻里中心安排理事会成员每周工作日上午接待群众,定期收集整理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及时进行协调处理。

  尽管已经过去两个月,社区此前举办的“花盆栽培农作物花卉展览”还是为居民津津乐道。转角处的人行道就是舞台,居民把家里的植物带下楼,相互展示。

  展览除了有常见的花卉,还有鱼腥草等生草药,水稻、番薯、生姜等能吃的植物。“鱼腥草能清热解毒呢。”盆栽主人向其他邻居介绍自家种的好物,如同网红直播向粉丝推荐商品。

  花姑介绍,理事会举办的活动都是有深意的,“老一辈都是农村出身,现在的年轻人在城市住久了,都分不清五谷杂粮。我们借举办趣味活动的机会,让大家不要忘了来时路。”

  社区是个“百宝箱”“人才库”,居民人人皆有其优点与才能。经过理事会前期摸排、个人自荐以及邻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德星巷发掘了一批有热情、有能力、有担当、有号召力的社区能人,涵盖社区各个方面。例如能化解矛盾促和谐的“调解能人”,可以推动社区治理发展的“议事能人”,能助人为乐传播正能量的“服务能人”等。

  依托社区“能人库”,激发“能人效应”,德星巷办起了书法兴趣班,举行了变废为宝生态绘画比赛,关于交通安全、邻里和谐、婆媳关系等主题的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小品吸引居民蜂拥而至,凝聚成共建和谐、美丽社区的强大合力和不竭动力。

  德星巷十巷的前端是个“7”字形下坡路口,社会车辆来往频繁。附近居民认为这样不安全,便搬起石头堵住路口,使得车辆无法通过。理事会多次劝说“路是大家的,这样做不合适”,居民还是我行我素。理事会自编自演了一出交通安全小品,将这个事情搬上舞台。挡路的居民认识到错误,从此不再堵住路口。

  理事会还积极联系辖区内的机关单位,在春节、妇女节、儿童节等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包括关爱留守儿童、儿童才艺活动、美食节、义剪等。奖品很实在,有鸡、腊鸭腿、鸡蛋,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邻里欢、老少乐、共参与、送关爱、构和谐的理念通过娱乐植根于居民心里。

  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队也是德星巷的治安巡逻队。为推动构建社会共治圈,德星巷将“志愿服务”与“积分评比”相结合,20多名志愿者分批轮岗,采用白加黑、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方式开展治安巡逻,及时发现、处理各类社会治安隐患,守护辖区社会安全稳定。

  在城市社区治理改革过程中,德星巷居民由“单位人”向“居民”的角色转换,主动适应“居民”的角色,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共同维护环境卫生、社会秩序,促进德星巷居住环境和社会秩序得到根本改善。

 

 

  责任编辑:黄丽珍